Search


香港誠品:「但也看到一些年輕人在做研究,想改變每一個市民的看法。我們這些行業(出版和媒體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香港誠品:「但也看到一些年輕人在做研究,想改變每一個市民的看法。我們這些行業(出版和媒體)也可以,把我們認同的告訴人們,讓其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去選擇好的價值,而不是靠商業機制。」

Local Arts News: 誠品解構港讀者 價錢最重要 - 經濟日報 (14-08-2013)

誠品解構港讀者 價錢最重要

  港人到台灣必去「朝聖」的誠品書店,不知不覺已落戶香港一年。去年8月首次走出台灣,今年上半年已收支平衡,擺脫在台灣經營15年才扭虧為盈的艱苦奮鬥史。

  服務誠品近20年的營運總監王珀琪接受本報專訪,解釋是拜銅鑼灣先天的人流優勢所賜。惟這一年來,誠品經歷了「水土不服」,正在適應;王珀琪說,香港誠品當務之急是拓店,冀培養好香港同事,打造「在地」的香港誠品。

  開業初期,書店及附近的擁擠程度有如年宵,現時的誠品終現寧靜的空間感。王珀琪說:「在台灣也有蜜月期,大些的店半年,小的3個月,香港約兩個月,因部分顧客是遊客,受假期影響。」

「文化」換算售價 一大考驗

  迅速達到收支平衡,她指,銅鑼灣的龐大人流是最大關鍵,經營符合預期,但零售淡旺季差異很大。這盤帶着書香味的零售生意現平均每日吸引2萬人次,內地消費者約佔兩成,「平均每月(營業額)剛好在平衡綫上下」。

  飄洋過海,免不了需時適應水土。「最大的困難就是『人』,兩地消費者屬性不同。」王說:「台灣人做營銷活動側重理想性和內容的完整,但香港人更看重的可能是價格或CP值(指物有所值)。」她以煎餅為例,餅和包裝盒上有書法家董陽孜揮毫的「福」字,「在台灣董陽孜很知名,大家會因概念有趣而購買。但港人不考慮這個,不管上面印甚麼字,第一要價錢好,第二要好吃,才最重要;需提供他想要的東西,還要給出一個優惠條件。」

  王珀琪坦言,文化性的商品在港難推,因「文化」能換算成價錢的比例較低,台灣同事需妥協、適應。「這是個文化融合的過程,同事有90%是港人,須先說服他們接受。看內部同事的適應就知道誠品適應得好不好,他不接受,就會選擇離開。」

  她欣賞本港品牌「住好D」,「它就是一個成功將文化換算成售價的公司。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方法,不盡然是沒有。」

閱讀無分國籍 「在地」包容

  兩地讀者興趣不同,書本種類亦要因地制宜,「起初不了解巿場,照搬台北敦化南路店的模式來做,一年下來,文學、人文、商業類別需調整。」香港誠品最受歡迎的是人文社科類,佔16%,在台灣則是文學,「香港讀者傾向看現實的評論和描述。文學類需求量沒那麼大,需簡化。」

  她又笑言,港人不像台灣人愛讀企業傳奇。「香港人幾乎不讀這個,似乎自己成功比較重要,很務實,要的是當下就能有效使用的書籍,例如投資技巧、『讀心術』就很好賣。」

  誠品素來有光環,文化界對其帶動本地文化氣氛亦有期望。曾任誠品副店長的本地文化人、作家鄧小樺認為,誠品對本地出版業的影響比想像中小,「較明顯的是見到本地書店改善了裝修,增加非書籍的業務,但希望誠品在人文素質、人才方面也能帶動,給本土文化多點空間和信任。」

  一年來誠品被關注度甚高,也不乏質疑聲音,討論最多的是「在地化」,更有作家揚言若不增加香港書籍便會杯葛。王珀琪則顯得淡定,「如果說香港出版的書每本都得進,就是在地化,那是非常狹義的,在地化不止這些。」她說,開幕至今做了160多場活動,7成都邀請香港作家及團體來演講。

  「如果說誠品的書都是台灣來的,我只能說台灣一年出的書是4萬本,香港是9,000本,規模差異很大。且在所謂『在地』之前,我必須先用專業說服人,這是不分地域的。」

  她又認為,閱讀這回事更是「在地化」3字無法盡言的,「閱讀是知識領域,沒有分國籍。」她欣賞香港讀者選書多元化,「一些很深很偏門的書都有人買。這是沙漠嗎?不是哦!不要老覺得讀者要聽文化人或意見領袖的,才懂怎麼買書。」

拓店培訓員工 在港「施肥」

  「在地化的意思,不是說非香港土生土長的就切掉,而是就算有外面的文化進來,香港都有辦法包容它。」王珀琪說,讓同事達到誠品認定的標準,使他的專業可以服務顧客,並表達出一個區域的特質,那就是屬於香港的誠品,才是在地化。

  「香港人知道自己要甚麼。我們覺得好的和重要的東西,也許不適合這個土壤,就要收。這裏的土壤大家都說很貧瘠,我們就施肥,融合之後發展出新東西,形成自然生長的循環。我們不可能久留,誠品以後就靠這些同事。」

  誠品的當務之急是拓店,「面積大一點較能表現誠品」,她屬意西九文化區和中環街市,惟兩者時間表較長遠,暫未有定案,預計5年內完成擴充。

港人要求高 愛批判扼殺創意

  香港誠品備受關注,王珀琪不時要出面解畫。她說:「香港人很批判,自我要求高,希望要更好。從媒體及顧客身上可見一斑。」

  提到上月的「便便事件」,她笑中帶無奈,「有人說顧客的行為應檢討,其實那是一個小男孩的鞋子帶進來的,只有硬幣那麼大」,她用手指比劃。「如果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被放大100倍的,並非市民之福。」

多一點包容 培養文創土壤

  又如誠品擬於上海開店,被指選書會作自我審查,王珀琪就不諱言,所有進入內地的書店,從出版上游到末端的通道都要遵守中國的法律,入境隨俗。「個別顧客批判誠品椅子不夠多。怎樣才叫多?」她莞爾:「這是銅鑼灣,全球最高的地價,能擺很多椅子、讓顧客坐一天而沒有買一本書?」

  王珀琪此前每年都來港,歎香港是世界之窗,台灣相形之下較封閉,「香港的行政效率也是No.1,沒有比較不知道;香港人要求很高,住過別的地方就有體會。」

  批判,若用於文化上,她則認為會扼殺其成長。「台灣文創做得好是因民眾包容性高。敦南誠品附近晚上有很多小攤子,年輕人賣手造的東西,也許手工不夠精緻,但消費者會欣賞是自己手造、特別,會接受、鼓勵他們。香港消費者看過很多頂級東西,故要求很高,若能包容多一點,(創作者)不用做到100分,做到70分就鼓勵他,土壤便是這樣培養的。」

商業主導 文化行業不易待

  不過她也感慨,住在香港,才清楚「地產霸權」如何主宰了每一件事,「很多香港人有理想,但難免感到無力。社會被商業主導,不賺錢的東西就沒有價值。」她坦言,文化行業不易待,1年來有員工離開誠品,不少是經濟原因。

  「但也看到一些年輕人在做研究,想改變每一個市民的看法。我們這些行業(出版和媒體)也可以,把我們認同的告訴人們,讓其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去選擇好的價值,而不是靠商業機制。」

  誠品的書籍排行榜上,華文文學最弱勢。她指,兩岸三地創作的人很少,台灣7成是繙譯書,反觀南韓因有政府資金支持,有愈來愈多人投入創作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本土研究社是一所推動民間研究的知識平台,希望透過凝聚一群有志參與各範疇本土研究的研究者,推動民間知識生產能力,是為當今社會缺席及各種民間運動急需的力量。 本土研究社集中推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: 一、培育及凝聚和個政策範疇的研究能力,建立具研究能力的知識社群 二、以民間自養研究計劃的方式,支援各範疇的研究計劃 三、透過本土研究實踐,帶動民間自發研究風氣 四、鼓勵介入各類本土政策議題 如有興趣了解其他研究及支援本社,請電郵至[email protected]。 月捐支持本土研究社:https://liber-research.com/
本土研究社(香港)有限公司開拓自主獨立的本土研究,推動民間知識生產與普及。 撐起民間研究 Support Us: https://liber-research.com/support-us 本研 Telegram Channel https://t.me/liberinfo
View all posts